近年来,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,尤其是低收入群体,他们的生存型消费即衣食住行需求基本上满足了,包括贫困地区居民的吃饭穿衣、居住保障等问题基本上解决了。扩大消费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型消费上面。
无论生存型消费还是发展型消费,最后都要落在提升收入上,根本的途径是推动改革开放,进一步提升要素的市场化流动,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。让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、融入城市,中国下一步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城镇化浪潮,就是在已有核心城市周边地区拓展都市圈,让大量中小城镇发展起来。
概括来讲,解决当前的消费问题,我认为重点是发展型消费;从社会人群来说,重点是农民工,特别是进城农民工;从方法来说,要推动新一轮的城镇化浪潮。
过去我们的投资主要靠三驾马车——基建、房地产、制造业,但近两三年来出现了新的趋势:一方面房地产投资的高峰期已经过去,近两年下降的幅度比较大,目前依然处在负增长阶段;另一方面基建投资也遇到了瓶颈,地方上普遍反映一是缺钱,二是缺少好的项目。
下一步基建投资仍然会继续推进,但重点是要和都市圈的建设结合起来,这样投资效率才会比较高。而制造业投资要转向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相关领域,要带动生产率提升,比如投向一些未来产业。
除此之外,我想特别强调服务业投资。服务业投资近几年增长速度很快,这和发展型消费是相配套的。近两三年,在整个投资比重的排序里,房地产持续下滑,下一步要重视、强化服务业投资。
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动能,中国的出口不能放松,不论是量和质,都要提升。
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,要发展实体经济,以制造业为本,稳定制造业的比重。不过一定要搞清楚,从全球范围而言,要让中国制造业保持竞争力,一定意味着制造业的市场除了国内以外,还要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是面向海外。所以,我们要保持比较高的制造业比重,就一定要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,尤其是通过数字化或绿色化转型,提升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。
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更加主动的措施。比如开放通常讲究对等,而在有些情况下,看准了我们可以单边率先开放,先走一步带动对方,发挥引领作用。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,目前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,推动竞争、推动开放,对国家发展是有好处的,对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也是有好处的。
(“宏观经济智库”微信公众号 2024年3月5日)